脑卒中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脑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我们教您如何护理 [复制链接]

1#

临床上我们遇到很多脑卒中后患者被吞咽障碍所困扰,表现为吞咽过程异常,将食物从口内转移至胃内过程的功能障碍,简单的进食、饮水过程变得复杂且隐藏潜在风险,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咽困难的发生率为22%~65%。吞咽障碍患者误吸发生率超过40%,还可引起其他多种并发症,包括营养障碍、吸入性肺炎、体重减轻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等。医院护理专家为大家讲解一下如何从日常照护中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减少潜在危险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一、吞咽障碍的发生与风险

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可导致在吞咽的各个阶段出现异常,如咀嚼食物无力或不能完全将食物咀嚼成可吞咽形态,食物残留口中或部分食物从口中露出,观察我们身边的患者就可以发现,这样的患者大多在进食中食物残渣从口角流出,不能全部或分次下咽,出现咽下延迟或呛咳,严重者出现食物反流和误吸,威胁患者的健康,误吸是指进食到口咽部的食物或者反流到胃内容物不能及时的吐出或者咽下,而误入到气管,甚至是吸入到肺部。轻者可引起刺激性呛咳,重者会导致吸入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会引起窒息,这些都会使患者对进食产生畏惧情绪,进而减少食物摄入量,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引发一系列相关不良后果。

二、吞咽障碍的护理

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在吞咽过程中的安全,降低误吸、窒息等风险的发生,预防或减少并发症,保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对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吞咽安全教育、护理干预,包括饮食结构的调整、吞咽功能训练、健康指导等方面。

1、饮食结构调整

可以通过改变食物或液体形态、质地或黏稠度从而减少误吸,改善患者的吞咽状态,是指导卒中后患者吞咽训练的有效方法。稀液体,也就是我们日常的流质饮食如水、清汤类等最易引起呛咳和误吸;将食物改变为不易松散的泥状或糊状食物,如米糊,肉泥等略黏稠不容易在下咽动作之前沿着舌根快速流入气道,且在通过咽及食道时糊状食物容易跟随食道形态通过,减少食物残留,固体食物可用食物料理机处理成泥状,进食顺序按照糜烂-糊状-固体-液体顺序,降低吞咽难度及误吸的风险。

2、吞咽功能训练

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训练和体位训练为主。如采用改变食物形态和采取代偿性进食方法,如姿势,坐位患者头部保持正中,颈部轻度向前,改善患者吞咽状况,一般先用糊状或胶状食物进行训练,少量多次,逐步过渡到普通食物。

对中度、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接训练为主,主要包括: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如龇牙、微笑、发i、U音、吹气球,加强鼓腮、磕牙训练对加强吞咽肌群的力量、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咽部冷刺激、空吞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咳嗽训练指导有效咳嗽,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

还可通过中医特色适宜技术,如耳穴贴压、艾灸、针刺疗法、穴位按摩等进行干预治疗。

3、心理干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