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浦东全力构筑高质量区域救治服务体系 [复制链接]

1#
北京主治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本报记者张琪

昨天下午,浦东新区“全力构筑高质量区域救治服务体系”新闻通气会举行。会上透露:目前,全区院前急救服务半径达到3.34公里,优于全市急救服务半径3.5公里的标准。年,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低于全市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2分钟的标准。

“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以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围绕“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工作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全力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全速推动新区卫生健康事业更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浦东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为打造健康上海“浦东样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生命急救高速公路

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贯彻“健康上海”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举措。目前,浦东新区区域范围内已有9个承担区域性医疗医院。

在日常医疗服务中,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严重创伤、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等重大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一旦发病,需要最短时间内就近送至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急诊急救,从而降低疾病的致死率与致残率。因此,以区域性医疗中心为龙头,推动高质量区域救治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区卫生健康委以区域性医疗中心为支撑,将提升区域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作为切入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积极推动区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以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不断优化急诊急救服务流程,不断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质量和效率,形成“院前急救-院前院内无缝衔接-院内多科学协同”的一体化综合救治模式,构建完善了区域“救心、救脑、救命”生命急救高速公路。

一街镇至少一个急救分站

新区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分布及院前急救服务需求,按照就近、迅速、高效原则,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科学组建院前急救网络,建立布局均衡、服务高效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共建有43个急救分站,其中今年仅用2个月时间建设完成高东、宣桥、万祥三个急救分站,实现了“一街镇至少一个急救分站”目标,全区院前急救服务半径达到3.34公里,优于全市急救服务半径3.5公里的标准。年,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低于全市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2分钟的标准。

年8月,新区卫生健康委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契机,以解决小洋山岛“急救难”这一突出问题为己任,积极把小洋山岛急救分站建设纳入浦东新区区域医疗卫生规划,仅用一周时间便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本市首个跨区域急救站点建设,为长三角一体化急救体系建设打开了良好的开端。

“智慧赋能”救治一体化建设

急危重症患者上车后,心电图诊断信息、POCT检查等信息即可第一时间传输到区域救治中心,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院前病史信息制定救治方案,及时开辟绿色通道,迅速做好救治准备;针对特殊患者,院内医务人员通过信息化手段还能实时指导急救人员做好现场救治,真正做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同步启动。(下转4版)
  (上接1版)

“智慧赋能”,实现了“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患者“上车即入院”,全面落实患者救治“零等待”、绿色通道“零距离”。

以区域救治中心为纽带,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健全院前院内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推动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有机整合,实现无缝连接,为患者提供快捷、精准、高效的急诊急救服务。

浦东新区区域救治中心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共同特点:一是标识指引、救治流程、管理规范实现“三统一”。二是依托区域医联体,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以“上下联动、急慢分治”为目标,发挥区域性医疗中心龙头作用,重点提升救治能力,推动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形成分级诊疗防治体系,实现急诊急救在区域性医疗中心,康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全面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急危重症急救能力

各区域性医疗中心均对标国家及本市区域救治中心建设标准要求,以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区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以及创伤中心建设。区域救治中心以“急诊急救”为入口,在急诊区域均设置独立的胸痛诊室、脑卒中诊室、创伤诊室,专科医务人员全天候24小时值班,实现患者“一站式”就诊、多学科专家组成MDT诊疗模式。

胸痛中心建设取得实效。目前7家区属二、医院均建设完成胸痛中心,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均取得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胸痛中心建设为胸痛患者提供了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和诊疗,显著降低了胸痛确诊时间、降低再灌注治疗时间。医院胸痛中心细化胸痛患者就诊5个关键时间节点,实现了对急性胸痛患者即刻分诊、紧急救治的全过程管理,极大地降低了区域心血管事件猝死率,创下入院3分钟完成心电图确诊、27分钟开通阻塞血管的高工作成效。

卒中中心建设成效显著。目前7家区属二、医院均建设完成卒中中心,其中医院、医院分别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高级卒中中心以及综合防治卒中中心认证。医院、医院、医院取得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中心认证。医院脑卒中中心既是中国卒中学会综合卒中中心,又是上海市脑卒中临床防治中心。DNT时间(急性医院到静脉溶栓开始的时间间隔)国际标准为60分钟以内,通过卒中中心建设,各区域性医疗中心卒中中心DNT中位时间均控制到了60分钟以内。其中医院卒中中心静脉溶栓数量位于全市前列,已连续5年将DNT中位时间稳定在30-35分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伤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目前7家区属二、医院均建设完成创伤中心,其中医院列为“上海市创伤急救中心(东部)”依托单位,并顺利通过验收。各创伤中心建立标准化的创伤救治流程、处置规范,为抢救危重复合伤患者赢得宝贵时间。医院创伤中心以急诊、重症医学科为核心,实行多学科共同协作有效机制,高效、迅速地处置了多起突发公共事件批量伤员救治工作。

下一步,浦东新区将进一步加大统筹资源,加强软硬件配置,推进区域救治体系标准化、智慧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进一步优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整合院前急救调度信息、出车数据,依托大数据分析,科学合理规划院前急救站点布局,进一步缩短平均急救服务半径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

二是加快推动“智慧急救”建设。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深入推进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院前接诊、检查、转运、车上医保结算、院内为一体的急诊急救协同服务。

三是进一步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积极推动区域性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区域性医疗中心在急危重症以及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主力军作用,全面提升综合救治和复杂重症患者救治能力。

四是积极推动示范性区域急救中心建设。在国家及本市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新区示范性区域救治中心建设标准,统一布局、硬件、流程、人员配置以及技术要求,打造示范性区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以及创伤中心,发挥标杆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服务”的区域救治体系不断完善。

本文来源:浦东时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